面条是中国人餐桌上习以为常的一道主食,纪录片《面条之路》讲述了面条这种古老的食物,它的做法成千上万,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味蕾,而它的起源在中国。
在青海,有一碗2400年前的面条状食物,无论这是不是第一碗面,但面条有上千年的历史无疑啦。正如片中所说,“中国,是面条天国。”在这里,陕西油泼面、新疆拉条子、重庆小面、宜宾燃面、杭州片儿川、兰州拉面、北京炸酱面、...样样都馋得人心慌。
宜宾燃面至今也已有百多年的历史。在清后期至民国中期,宜宾(古称叙府)因“水陆交会,贸易四达”,成为西南著名的商贸重镇和转口市场之一。当时宜宾码头工人众多,在清代光绪年间,燃面雏形--“油条面”应运而生。当时水码头上的挑夫们将水叶子面(也称“水面”)甩干后,拌上猪油与辣椒油(红油),便可大快朵颐。这碗面,富含热量且香辣爽韧,不求精致,但能满足劳动者的热能需求与口腹之欲,吃上一大碗,就能扛住艰苦体力劳作。因为一是燃面无水重油,色泽红亮;二是做好的每一根面因为香油的分量很足都能用打火机点燃,由此得名。虽然现在没有人真的用火去将面点燃,但是那种裹着花生碎、芽菜,油亮亮的面条却能将吃面的人的胃口点燃。
吃了宜宾面,天下再无面,虽说有点浮夸,但是宜宾面真的好吃。享用美味的宜宾面的同时,你了解关于宜宾面的几个口语吗?
提黄、甩干
很早以前就对提黄这个词汇很疑惑,啥子是“提黄”?是把面煮的黄一点?后来才晓得,提黄的意思就是把面稍微煮硬点。(估计煮面的师傅把面甩下去咚一哈就起来了,够硬。)
很多人吃干拌面,不希望水渣水渣的。所以喊甩干,就是希望将面起锅的时候,把面上的水分甩掉,这样拌的面更有味道。
加青、免青
一碗合格的面,除了面条的筋道以及鲜美的汤汁,还需要一片绿色的点缀。
但往往很多人是不吃青菜,不吃葱葱,更不吃香菜。
免青是不需要这些点缀,反正吃不来,省的端上来了还挑出去,加青则是相反的,把菜、葱、香菜当主食吃。
“老板儿,多加点叶叶菜哈”
宽汤、撇油
相信许多人都遇到这样的尴尬事:打包一两汤面,还没提走多远,就起坨坨了,汤都干了。宽汤则是汤面多点汤,对爱喝汤的人来说完全有必要。
宜宾的汤面,多数都是重油熬制。但一碗面油多了,就会显得闷、烫。撇油则是在给面盛汤的时候,把汤面上的那层油用瓢匀开来舀。
在宜宾吃面,相当讲究,在宜宾燃面旗舰店,同样如此。除非是你对某个品种特别的喜爱,一般都不会直接点二两面。都是两份一两,这样才能尝试不同的口味。当然,这两份一两,必须是一干一汤才资格
在宜宾燃面旗舰店吃面的“一般标配”是:
任意干拌面+菌香面
那在宜宾燃面旗舰店吃面的“高标配”又是什么呢?
答案是——
精品四小碗+葡萄井凉糕
吃面这样吃,人生才算完美
